工業機器人發展簡史三分鐘讀懂—工業4.0時代的中堅力量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將機器人定義如下: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它能完成有益于人類的工作,應用于生產過程稱為工業機器人,應用于特殊環境稱為專用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應用于家庭或直接服務人稱為(家政)服務機器人。這是對于機器人的一種廣義定義,并不是吧機器人翻譯為人一般的機器。
國際標準化組織對機器人的定義如下:機器人是一種自動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編程能力的多功能機械手,這種機械手具有幾個軸,能夠借助與可編程序作處理各種材料、零件、工具和專用裝置,以執行重重任務。
按照ISO定義如下: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機器;它接受人類的指令后,將按照設定的程序執行運動路徑和作業。
盡管對于機器人的定義并不統一,但是我們能夠發現機器人出現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類完成各種重復的工作,把人類從繁復的流水線工作中解救出來。
通過下圖我們能夠清晰第了解到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1、40到50年代是機器人發展的萌芽階段,1954年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在美誕生。
2、60到70年代是機器人發展的初級階段,德國和日本面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制造出了‘按程式重復作業’的機器人。
3、80到90年代是機器人發展的高速階段,電腦技術、感知、探測器的技術發展為機器人的更新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4、21世紀至今是機器人發展的智慧化階段,人力成本的提升等種種原因使得機器人逐漸替代人,把人類從繁重的流水線工作中解脫出來。
毫無疑問,機器人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與人類科技進步的發展是成正比的。
在世界工業機器人業界中,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最為著名,并稱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它們在亞洲市場同樣也是舉足輕重,更占據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階領域。請看下圖:
為什么機器人有著這不可抵擋的發展潛力?
傳統的制造業勞動成本高、成產效率低、生產過程中充滿了種種的不確定性,并且沒辦法保證產品的質量,機器人除了設備的磨損和電力的耗費外,剩余的生產成本并不高。當然機器人發展迅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科技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機器人的生產和改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13年德國正式提出工業4·0的概念。“工業4.0” 研究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資助,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建議和推動下形成,并已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德國聯邦政府投入達2億歐元。
德國的工業4·0計劃并不是國際的標準而是國家的戰略,也就是說其他的國家并沒有跟上的義務。事實上,德國的舉動是走在時代的浪尖上了,許多國家都發表了類似的綱領性文件,只不過是沒有統一的名目罷了。如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的“科技工業聯盟”、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等等。
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世界著名的實體經濟大國,我們當然也不能落于人后!在2015年5月8日提出,5月19日正式發布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2015計劃的內容很多,重點很多,因此下面我們用一張圖來讓你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以提高質量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以上是我國2025計劃的指導思想!
這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這是世界制造業的又一次革新!
這是中國國力提升的一個重要臺階!
廣東智通培訓學校響應國家的號召,率先在東莞展開工業機器人培訓,為東莞的智能制造業培訓技術弄人才,2017年東莞市第二屆工業機器人大賽也是由我們學院承辦,屆時歡迎工業機器人人才來參加這場技術競技場的大批拼。